美国砸30亿想买全国股票配资,三次被拒,中国这项技术全球只此一家
飞机发动机叶片、潜艇螺旋桨、导弹壳体,这些零件过去只能靠万吨级锻机,现在一台打印机就能搞定。
张海鸥团队把3D打印、铸造、锻造、铣削塞进同一台机器,边打印边锻打,金属像被擀面杖反复压,内部组织密得针插不进。
国外激光烧结打印件容易裂,强度低,只能做模型,张海鸥改用普通电弧做热源,丝材代替昂贵粉末,成本砍到十分之一,强度反而翻倍。
2004年做出打印加铣削样机,2010年解决边打印边锻打,2017年全球首台锻铸铣一体机落地,美国公司带着30亿人民币合同上门,三次都被一句话挡回:产品可以卖,技术免谈。
为什么敢硬气?
传统锻机被国外垄断,单台上亿美元,还限制出口,一旦断供,战机、航母都得趴窝,新机器把这道锁砸了。
更狠的是,这台机器能一次成型梯度材料,薄的地方像纸,厚的地方像砖,用在战机起落架、发动机轴承,重量减轻三成,寿命翻一倍。
张海鸥本人也硬核,东京大学博士,导师开高薪留人,他打包31箱资料回国,搭漏雨实验室,冬天手指冻裂,夏天电弧烤脱皮,十年没休过周末。
有人算过账,用这套技术造一台战机零件,省下的钱能买十台家用轿车,省下的时间能让战机提前半年上天。
再观望就晚了,现在全球只有中国能量产,订单排到三年后,谁先拿到零件,谁就领先一代。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